站在新基建的风口寻求新增长,行业领袖给了哪些建议 | 瞰见×2020
FDSM
点击视频回看校友云聚会开幕仪式
及新增长· 新基建云峰会
5G蓄势待发,企业需要抢占哪些先机?三大应用场景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认清形势,调整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如何建立信息技术理念管理,遵循从新技术中发现新机会的逻辑?
前瞻技术革命,洞察产业变革。昨天晚上,主题为“新增长· 新基建”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云聚会开幕论坛以云峰会的形式展开。云峰会通过复旦管院多个新媒体平台和合作媒体同步播出,在校友和行业人士中引起了极大关注。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系主任、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教授的主持下,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兼首席市场官乔健校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国华校友,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兼新华三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分别站在所属企业在行业中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为校友和观众们解读新基建战略、研判企业在其中的机会,并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乔健校友以“新基建赋能智慧经济 驱动产业变革”为题,分享了联想集团对新基建的理解,以及对智慧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判断。
她在演讲的最后表示,新基建也是一个新的融合。首先,它把世界上现在最好的科技在产业当中进行了很好的应用;第二,新基建也是过去和未来的融合;第三,这更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结合,“所以我会想,新的基建、新的科技,其实它能够带着整个世界朝着一个更好的、更高级的文明,更好的一种文化前进,所以我对新基建真的是充满着期待和向往。”
作为一家中央企业的负责人,童国华校友认为,加快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当中的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新基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应该说是中国方案,起到国家恢复经济发展的破题作用。” 在题为“5G发力新基建”的演讲中,他分享了三方面的内容:5G新基建是新基建之首;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现况;在新基建背景下中小企业到底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5G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领导者的首要战略议题,“这对我们每一个企业家来说也是一个大考。”他特别提到,“千万不要让新基建成为压垮中小企业最后一根稻草”。他建议从战略上去寻找产业链中的“断点”、技术链当中的“弱点”、市场链中的“盲点”和服务链中的“新点”进行突破,使企业有一个稳健可行的发展。而在战术上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要持续创新、打通渠道、差异化服务、变革管理、开源节流,以此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嘉宾于英涛则从新基建最主要的参与企业的视角来解读新基建与经济振兴。正如演讲题目“以数据为核心加快释放新基建的价值”,他强调,“我们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新基建的主要抓手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新基建这一庞大的计划中,涉及的主要的参与者是谁?于英涛认为,一方面是推动者,“一定是政府”;另一方面是参与者,其中又分为赋能者和应用者,前者如紫光集团、新华三集团等,还有一些软硬件的信息技术设施、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后者则是百行百业。
他分析,受新基建影响最深的的十大行业是:城市、工业、农业、医疗、金融、交通、电力、社区、媒体、安全。“这十大行业是未来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而行业的转型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最后,他总结说,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都应该充分利用新基建的机遇红利来壮大自己,或者说在这场新基建的宏大的工程当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以下内容整理自
教授与校友、嘉宾的对话
01.
凌鸿 : 新基建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每个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战略,联想的整个战略跟新基建的战略是怎样去吻合的?吻合的过程中,你们对新基建有没有新的准备?
乔健 : 在提出新基建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几年以前就提出了刚才所介绍的3S战略,包括智能物联网(Smart IoT)、智能基础架构(Smart Infrastructure)和行业智能(Smart Vertical),所以我们已经为每一个模块搭建做了很长时间。另外,还包括端-边-云-网-智,这样的技术基础架构,包括技术储备,还包括我们自己赋能自己。现在正好国家提出发展新基建,我们发现我们的每一个模块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可以非常好地无缝衔接起来,也就觉得这个时候正好是我们能够为新基建提供很多价值的时候。所以简单地回答您,我们准备好了。
凌鸿 : 新基建不光是对像联想这样的大型的基础设施提供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其实对各行各业都是一种机会,这种机会可能需要由各个角色来驱动,我想联想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你们的角度来说,有哪些基础的设施或平台或功能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可以享用的?
乔健 : 举个例子,在5G领域,联想自主研发了一套车载超高清视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也就是5G+8K的技术架构。现在的媒体行业、视频行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将来5G和8K怎么结合,怎么能产生更好的内容,联想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来赋能媒体行业。这只是在5G里面,是内容产生端。
从用户观看端,我们有很好的AR、VR技术,你戴着一个VR的眼镜就可以看到5G+8K转播车上转播的内容,下次再来看奥运会的时候,或者看一场足球比赛的时候,你戴上一个AR的眼镜就好像如临现场去看这场比赛,你甚至可以如同近距离观察每个运动员在场上是什么样的表现。还有像上海商飞这样的企业,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AR平台和技术来进行大飞机的喷漆、维修。包括刚才讲到的数据中心,我们也建立了边缘计算、MEC这样的平台。包括在工业互联网里面,我们也建立起了iLeapCloud、LeapIoT、LeapAI、LeapHD 这些平台,所以今天的联想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硬件,也提供很多的软件以及平台的公司。
凌鸿 : 新基建的核心是高科技或者说信息科技、信息技术,它促使企业进行一种转型。在你刚才的演讲中,我发现了一个词叫“融合”,怎么融合可能是未来对所有企业抓住新基建的一个挑战。联想在用新基建或科技驱动转型,或者说在融合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吗?
乔健 : 您说得特别对,其实这是一个技术和产业的融合。这些新的技术来了之后,你可能要有一个人既懂新的技术又懂行业知识,其实是很难的,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家在一起的融合。
联想其实相对来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既是一家IT企业,又是一家制造企业,所以我们自己在研产供销服,在每一个研发、生产预测、供应链、销售预测、服务方面,我们先赋能自己。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电话中心服务,你都不用回到电话中心,在家里面就用一套系统来服务所有的用户,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建立起了一套人工智能的系统,用户问到的问题,马上能够检测出这个客户使用的是什么设备、买了有多长时间,根据他的这些问题马上就有一些问答,他对这个回答现在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能够了解。所以现在我们建立起了这样一套电话中心系统,不仅仅是给联想在用,国家现在一些应急中心在关键的时候,很多老百姓打来电话,也面临着怎么让这个电话中心能够无限地扩容,能够接进来电话,并且迅速能回答问题,所以就是电话中心建立起来,就能够被很多其他行业应用。
在这里面为什么要讲融合?你首先得懂电话中心,然后你又懂人工智能,才能把这个结合起来。你懂生产制造,你才能把这些技术跟制造业结合起来,你懂园区管理,你有了5G技术才能结合起来,它是一个方方面面的融合。所以我想可能在新的一个时代,你懂任何一个知识,你也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你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其实今天都重要,但也都不重要,因为只有融合起来才能够产生下一个技术的出发点。
凌鸿 : 非常感谢乔总。从你的分享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要把新基建做好的话,融合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而融合就要各行各业,包括跟业务层面、管理层面整合起来,共同研究背后的逻辑。
02.
凌鸿 : 5G实际上是新基建整个国家战略下为首的技术,融入大量其他新兴技术。这样一个中国方案的特色是什么?
童国华 : 这个特色一是体现在技术的方面。从5G的技术发展来讲,在3G的时候,我们是跟随的;到了4G,我们相当于是并跑;但到了5G,我们开始引领。有30%的专利是由中国提出来的,它既结合了世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结合了中国在4G发展中的一些应用实际,从而提出5G的一些应用标准和走向。
第二,中国国内市场是非常大的,一个省5G的建设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或者是几个国家的,而且我们有14亿人的应用市场和幅员广阔的地理应用市场。很多新的无线技术应用模式是从中国起步和发展起来的,到了5G以后,我们的发展和应用模式将会更加广泛,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比如车联网,现在全球也就两个标准,一个是美国提出来的,一个是中国提出来的,现在美国已经把中国提出来的车联网标准作为国家标准。
并且随着4G的应用,我们已经在不同业务模式上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我们是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下一步,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广泛。中国在这些应用方面无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所以,从技术层面,从市场层面,从国家战略层面,应该说我们的5G都具有一些优势和特点,这是我们的一个中国方案。
凌鸿 : 刚才您提到整个通信技术发展对各行各业影响也非常大,实际上5G应用产业链也非常长,非常广,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希望遇上这个发展机遇可能就要分辨出,在5G发展或者是5G应用产业链中,哪些段或者是哪些部分他们更有机会?
童国华 : 就是要找到断点、弱点、盲点、新点,通过这四个点来定位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5G和其他一些新基建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很大的系统,都是很新的技术,而且这个技术所涉及的面都非常广,我们有一些中小企业很难面面俱到,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过去发展的一些积淀,去判断和寻找这四个点,从而实现新的突破。
5G,我们必须要把握住三个特点指标——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这些特点吃透了以后,再寻找新的业务应用模式。每一个中小企业很重要的还是寻找、挖掘一些新的应用,而不是从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的源头出发去做。
凌鸿 : 因为企业不断在做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就是利用新兴技术来改变它的管理流程,融入它的业务,使它能够从管理上提升效率,创造更好的盈利能力。结合5G的三个应用场景,您觉得企业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不会有大的变化,还是延续原来人工智能或者是大数据?5G怎么样融入进去?这三个应用场景是单一去应用还是可以融合在一起去创新应用?这个转型大的策略是什么,有没有改变?
童国华 : 5G将渗透到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其实5G的应用是会有一些改变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首要考虑的是数字化应用,同时很重要的是数据采集,然后到数据存取,到数据分享,到数据挖掘,再到数据最后的应用。对一些小企业来讲,是很难承受这么大的经济上的投入压力的。
政府数字化也需要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进行支撑。我们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加强数字化,加强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数据集中,要有数据中心对它的信息化进行支撑。这些数据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去打破每一个职能管理部门的数字孤岛,使数字真正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数据安全和数据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不同领域技术交叉融合来解决。
所以我们说每一个转型、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技术应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的。我想,随着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向数字化管理方面的转化、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治理朝着信息化和数据化方向去转化和转型,最终,我们的数字社会将得到更加可信、更加安全、更加有序的发展。
凌鸿 : 从童总的演讲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我们能够理解到一些发展的观点。第一,新基建是国家的战略,5G是整个新基建之首,这个风口已经慢慢开始张开,所以我想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可能都会有很多机会在这里。
第二,因为5G是一个新的技术,技术有它的规律,在我们迎接风口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就是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技术准备或者是储备,要尊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把它发挥出来。
第三,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不能一味说5G是风口我们就去了,因为有很多是大投入,是综合性的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5G对中小企业,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一些危机。怎么把这些危机回避掉,抓住机会,这是我们未来可能要思考的一个话题。
03.
凌鸿 : 听了于总的演讲,我觉得很振奋。于总的话题实际上探讨了我们如何以数据为核心来释放新基建的价值。新基建中间有好多的角色,包括建设者、参与者、赋能者、应用者。重点是在哪里呢?重点是在应用,应用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数据的流动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要发挥,就需要企业去转型。
有了这些理解,我还有一些问题想再跟于总探讨。第一个问题,你在讲新基建的同时没有忘记老基建,而且把老基建还看得很重。能否说一说新基建跟老基建之间有一些什么传承?或者有什么样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是在哪里?
于英涛 : 谢谢凌教授,我觉得分两个方面,新基建跟老基建绝对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矛盾的。第一,大家首先看到新基建实际上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还有特高压等等,新基建是对老基建的赋能,是为老基建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安装数字化的数字大脑。大家一说老基建,很简单,“铁公基”再加“房地产”,这是拉动整个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动机。如何让这些内需的老基建更智能、更人性化、效率更高,这就是新基建的职能。
第二个方面,新基建除了赋能,还要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出来,这是我讲的数字的产业化。无论是从我们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都需要提速,都需要进步,我们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设施也要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基建又承担了我们国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包括传统的企业、我们的政府都要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把新型的产业做大做强,包括我们的芯片、操作系统、高端制造,等等,这些都是新基建的主力。
所以我认为新基建可以分两部分去理解,一是新基建要赋能,赋能老基建、传统产业,让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二是,新基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要把它做大做强,拉动经济发展,就是这个数字化产业要做得更大一点,能够跟西方国家去共舞、共鸣。
凌鸿 : 这两个相同的点都是为了拉动经济,这是根本性的。但是在新基建这样一个环境下,实际上是科技在赋能,在赋能的过程中实际上又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新的机会可能就需要产业链中间不同的角色来共同创造。
我知道新华三,刚才于总也说了新华三主要是赋能者的角色,而我们更多的企业可能是应用者,在这里面寻找机会。那作为赋能者的新华三,给这些作为应用者的中小企业、大企业,提供了哪一些赋能,怎样给他们赋能?能否举一些他们在这个赋能上创造价值机会的例子?
于英涛 : 我们的业务基本上覆盖了计算、网络、存储、安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样一些行业。我们给企业提供的是两部分,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存储器,还有云平台,等等,这些都是基础的硬件设施。
二是,我们同时又提供解决方案,因为硬件产品都是单一的,它是软硬件结合的一些机器,要把它组合起来给大家提供服务。坦率来讲,大企业都有自己的IT部门,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去养一个IT部门,所以我们现在也提供“傻瓜式”的系统,越“傻瓜”越智能。或者说叫一站式、免安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即买回来插上电,网络一插直接可以用,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算力、算法、通讯的一些手段。比如说我们提供的超融合架构,把计算、网络、存储,所有的硬件压到一个箱子里面,像个小电冰箱,里边就是一个云,可以提供云服务,支撑所有的业务。我们做这样一个赋能者。
我们在全世界大约有5千万套系统同时在运行。这次疫情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机会,让我们600多名Call center的工程师全部居家办公,而且保证我们数据的安全和可靠。这600个工程师支撑了我们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设备的正常运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自身数字化转型的一种体现。
凌鸿 : 刚才于总谈到新华三有一个策略,叫AI in ALL,就是AI无处不在。你们这样一种战略或者说实践,对其他的企业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分享吗?
于英涛 :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的感觉是“量力而行、适度超前”。为什么叫量力而行呢?数字化转型或者数字化加智能化是需要资金的,所以对政府、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地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将会在未来失去竞争力。这是我对大中型企业包括政府的一个建议。
对广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则要量力而行,要慎重,因为有时候数字化转型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可能是未来长期的。 凌鸿 : 所有的企业可能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寻找这中间的机会。机会是无处不在,但是寻找机会的能力可能更重要。
“瞰见”云课堂
特别推荐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收看访谈